新華網北京8月16日電 16日,2023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了獲獎人。西湖大學植物免疫學講席教授柴繼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儉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陳仙輝,人工智能科學家何愷明、孫劍(已故)、任少卿、張祥雨等8位科學家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等三大獎項。
“生命科學獎”的獲獎人為柴繼杰、周儉民,獎勵他們為發現抗病小體并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的開創性工作。
據糧農組織估計,植物病蟲害若不加以防治,每年可造成全球糧食產量損失近40%,通過19年的合作和努力,柴繼杰和周儉民確立了由免疫受體激活的抗病小體的組成、結構和功能。他們發現抗病小體是由免疫受體蛋白在識別病原體效應子后形成的多組分復合體,并發現這種復合體通過形成鈣離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應包括程序性細胞死亡,從而保護植物免受感染。這個發現將帶來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
“物質科學獎”的獲獎人是趙忠賢、陳仙輝,表彰他們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超導體作為一種量子材料,其獨特的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在能源、信息、醫療、交通和電力等領域帶來深刻變革,有極大的應用前景。趙忠賢和陳仙輝在高溫超導材料的發現和發展方面做出杰出貢獻。高溫超導材料主要有兩大類:銅氧化物超導體和鐵基超導體。在銅氧化物方面,趙忠賢帶領團隊發現了液氮溫區的超導材料。在鐵基超導體方面,陳仙輝研究組將超導轉變溫度提高到麥克米蘭極限之上,證明鐵基超導體確實是非常規的高溫超導體,而趙忠賢研究組創造并保持了在塊狀材料中超導轉變溫度的記錄。在提高超導轉變溫度的同時,趙忠賢和陳仙輝對于高溫超導的物理機制做了大量系統性的研究推動高溫超導領域的發展。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何愷明、孫劍(已故)、任少卿、張祥雨,獎勵他們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深度神經網絡推動了人工智能的革命和發展。其中,增加神經網絡的深度是在許多人工智能應用中帶來突破性進展的關鍵。獲獎團隊提出了深度殘差學習,促成了多個突破性的成果。
據悉,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將于10月首次在中國香港舉行,70多位來自全球9個國家的世界級科學家,將在科學峰會上共同探討前沿科學議題,分享科學資訊和前瞻視角。此外,本屆大獎頒獎典禮與青少年對話獲獎者會將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呈現科學與文化的融合與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