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題:創新奉獻 報國為民——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下)
新華社記者張泉、溫競華
他們銳意攻關,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己任;他們不懼艱辛,數十年堅守在科研一線;他們甘于奉獻,為守護人民健康默默付出……
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等6部門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他們的感人事跡將鼓舞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經過50多年的發展,贛南老區已成為著名的臍橙之鄉,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的“贛南臍橙”成為老區人民的“黃金果”“致富樹”?!摆M南臍橙”的做大做強,飽含著“贛南臍橙引種第一人”袁守根的心血。
從一名普通技術員到江西省信豐縣臍橙場的副場長、場長,袁守根把全部熱情奉獻給了臍橙,他曾和團隊翻山越嶺,完成1萬多畝山嶺的勘測;他曾不斷摸索,形成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的成套技術;他曾著書立說,將臍橙育苗、定植、施肥、整枝等知識和經驗全部傳授給果農。
如今,袁守根“退休不褪色”,盡心盡力做果農的“免費顧問”:面對果農,他來者不拒,有問必答,毫無保留地傳技術、出點子。
或甜脆、或香糯的蓮藕,是餐桌上廣受歡迎的美食。在我國,當前超過85%的蓮藕品種出自蓮藕育種專家、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柯衛東之手。40年來,他帶領團隊選育蓮藕新品種近20個,豐富蓮藕供應的同時,也為藕農帶來實惠。
蓮藕是我國重要的水生蔬菜,然而,品種類型少、產量低等問題曾制約著蓮藕生產。為攻克這些難題,柯衛東每年都有大半年時間與蓮藕“泡”在一起,無懼酷暑和潮濕,在試驗田里育種、選種,數十年如一日。
他和團隊選育的蓮藕新品種產量比傳統地方品種增產30%至50%;發明的新型繁育技術為藕農每畝節約種苗成本近千元;選育的品種近10年累計推廣4000萬畝以上,取得良好社會經濟效益。
如今,年過六旬的柯衛東仍奔忙在蓮藕育種科研一線?!鞍颜撐膶懺谧鎳蟮厣?!”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科研理想。
為麻風病患者做治療康復,孜孜不倦開展麻風病防治的理論和臨床研究,熱心推進麻風病康復者的“心理康復”“社會康復”……云南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李桂科是麻風病康復者心中名副其實的“好醫生”。
40多年前,李桂科前往洱源縣山石屏麻風院,為100多位麻風病患者做治療康復?!斑@個地方與世隔絕,是醫生的職責讓我堅持下來?!痹谶@里,他為麻風病患者悉心治療,把患者及家屬當作自己的親人,并最終治愈了這里的所有患者。
患者治愈后,李桂科又帶著他們修路架橋、通電通水、蓋新房、搬新居、建學校?!白龊寐轱L病防治工作,不僅要治愈患者,還要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帶給每一個人,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崩罟鹂普f。
發明低免疫原化不同功效重組類人膠原蛋白,創制多種皂苷生物制造新工藝,發明膠原止血材料、組織修復材料等醫用材料制備技術……多年來,西北大學教授范代娣帶領團隊在合成生物制造領域取得一項又一項原創成果。
大分子蛋白、高活性天然產物等對守護健康、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些物質極難通過化學合成生產,且關鍵核心技術極難突破,范代娣和團隊的長期堅持使得重組膠原蛋白生物制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在國際上實現重組膠原蛋白的產業化。
范代娣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深度融合,注重科研成果產業化,她說:“科研成果不能只寫在紙上,更要面向社會需求?!蹦壳?,依托她的技術生產的醫用產品已在國內上千家公立醫院廣泛應用。
“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會更加努力?!狈洞氛f。
主持完成各種心導管介入手術上萬臺次;發表冠心病患者個體化抗凝方案,實現精準治療;制定心血管病診療臨床路徑,提升全疆診療效果……從醫40余年來,新疆醫科大學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馬依彤一直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治療。
“讓各族群眾不出疆就能享受到一流的診療服務!”這是馬依彤數十年來不懈奮斗的目標。為此,他帶領團隊長期開展臨床和基礎研究,并結合新疆少數民族人群心血管疾病特點,取得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為讓研究成果更好惠及基層,馬依彤還曾駐村工作、組織義診,對基層醫務工作者進行“傳幫帶”,在一大批基層醫院留下他和團隊巡回演講、交流經驗的身影。
科研攻關不易,他從未想過放棄;旅途奔波辛苦,他從不在意?!拔覍⒈M我所能,讓老百姓享受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瘪R依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