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暨樊錦詩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在敦煌研究院舉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81323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樊錦詩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發布的公報顯示,樊錦詩為中國石窟考古與保護作出了重大貢獻,構建了“數字敦煌”和綜合保護體系,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范例。
“樊錦詩星”是紫金山天文臺于2007年10月9日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國際小行星中心于2013年12月給予381323號永久編號,并確認紫金山天文臺擁有該天體的發現命名權。
“樊錦詩星”繞日運行橢圓軌道的偏心率為0.214,軌道傾角為20.114度,軌道半長徑為3.177天文單位。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64億公里,繞太陽一周需5.66年?!胺\詩星”在其軌道上高速奔騰前進,平均速度為每日141萬公里,相當于每秒16.3公里的速度繞日運行,由于“樊錦詩星”到地球的距離通常有幾億公里,而地球也以每秒29.8公里的速度繞日運行,因此從地面上看去,“樊錦詩星”的移動在星空中顯得緩慢?!胺\詩星”到地球的距離最遠可達7.27億公里,最近時只有2.24億公里。
樊錦詩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曾獲得“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1962年,北大考古專業的樊錦詩來到甘肅敦煌實習,幾十年來,她走遍莫高窟的每一個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守望著莫高窟里的歷史滄桑、文化紛繁,她將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管理的工作當成終身事業。
當日,樊錦詩基金正式成立。繼向北京大學捐資1000萬元支持敦煌學研究后,樊錦詩再次向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用于敦煌文物事業發展。
記者了解到,樊錦詩把所獲“呂志和—正能量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金及多年積蓄2000萬元悉數捐出,一半捐贈給母校北京大學,一半捐贈給敦煌研究院,用于敦煌文物事業發展和急需人才培養。
會上,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梳理的樊錦詩在考古學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利用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匯集成《樊錦詩文集》,并正式發布出版。